目前分類:祖譜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家之譜牒,猶如國之史乘。譜牒記載家族之傳承交替,凝聚家族之同宗情誼,後世兒輩藉此慎終追遠。然我王氏(十五世)先祖渡海遷台,未攜唐山祖譜,亦未續家譜,後世兒輩追本溯遠甚難,至此,藉電腦網路,尋堂號淵源,查祖籍現況。

祖德浩浩,庇佑兒孫,於國家圖書館尋獲《王氏宗支歷代族譜》手抄本,雖無實證,然基於下述緣由:

1.堂號「開閩」相同
2.祖籍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二都.田嶼溪保.田柄社」相同
3.遷居地「台北三重埔」相同(今台北縣三重市)
4.十五世祖至十七世祖字輩「其、德、禛」相同

因而認為開閩三王後裔同安清鑾新厝園王氏始祖  憲烈公為我王氏(十五世)先祖之上源,望「同安清鑾新厝園王氏」後裔有緣能與我聯絡,藉此銜接王氏始祖  憲烈公與我王氏(十五世)先祖之世系。

找尋 :  開閩同安清鑾新厝園王氏後代子孫

找尋 :  世居台北縣三重市王氏後代子孫

找尋 :  字輩為22世( 宗 ) , 23世( 服 ) , 24世( 先 ) , 25世( 疇 )的王氏同宗

 

找尋者:二十四世孫  王凱民 (  先字輩 )

聯繫方式:

E-mail : keven0210@yahoo.com.tw ( FB可找尋到E-mail )

Line id: keven0210

在此留言,請留E-mail,避免部落格留言,無法回覆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一.渡台禁令

    明末,滿人入關,滅明建清。延平郡王鄭成功據福建泉州(同安、廈門、金門)反清,數次北伐敗退,遂經澎湖攻台,驅逐荷蘭政權,依做反清復明據點。

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施琅降伏鄭氏政權,清朝設「分巡台廈兵備道」兼管廈門、台灣。為防台灣重淪盜匪、亂民據點,編查管束現有流寓之民,即設「台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

「臺灣流寓之民,凡無妻室產業者,應逐回過水,交原籍管束;其有妻子產業,願繼續居住臺灣者,該府縣即移知原籍,申報臺廈道稽查,仍報明督、撫存案。若犯徒罪以上者,不論妻室產業有無,概行押回原籍治罪,不許再行越渡」。

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依施琅之議,續頒布渡台三禁令:

1.欲渡船臺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處。
2.渡臺者不准攜帶家眷;業經渡臺者亦不得招致。
3.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

清朝嚴禁攜眷渡航,然偷渡赴台絡繹不絕。因福建廣東山多田少、人稠地狹、無田可耕、無工可傭,而台灣地廣人稀、土肥泉甘,如世外桃源,趨使偷渡日增。唯偷渡不易,須避官府嚴密查緝,再橫渡海峽甚難,天象惡劣,安抵台灣者甚少。
清朝攜眷渡台禁令,屢開屢禁,一則防移民佔地為王,淪為盜匪、亂民據點,禁止攜眷,以牽制移民﹔一則移民開墾,男多女少,人口失衡,社稷不安,故開放攜眷,安穩社稷。故而攜眷渡台禁令,時開時禁,政策搖擺,至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陝甘總督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鑒於偷渡嚴重,而禁渡之令漸形廢弛,遂奏請朝廷更易禁渡之令:

「至攜眷之例,屢開屢禁,至今未絕;總因內地生齒日繁,閩、粵人民皆渡海耕種謀食,居住日久,置有田產,不肯將其父母妻子,仍置原籍;搬取同來,亦屬人情之常;若一概禁絕,轉致私渡情弊。請嗣後安分良民,情願挈眷來臺灣者,由地方官查實給照,准其渡海;移咨臺灣地方官,將眷口編入民籍。其隻身民人,亦由地方官給照,移咨入籍。倘有內地逸犯逃竄至臺灣者,地方官若能盤獲,准予從優獎敘。倘別經發覺,訊明由何處進口,何處藏匿,即將該管員弁,從嚴參處」。

唯清朝仍未鼓勵移民墾荒,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軍侵台,進攻牡丹社,福建巡撫沈葆禎來台協防,鑒於情勢,奏請朝廷取消渡海禁令。至清德宗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始解除渡台禁令,廣設招墾局,招開墾者來台墾荒。

二.渡台禁令列表

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  (西元1683年)  頒布「台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
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  (西元1684年)  施琅奏請朝廷頒布「渡台三禁令」
清聖祖康熙五十八年  (西元1719年)  閩浙總督羅覺滿保奏請朝廷重申渡台禁令
清世宗雍正七年      (西元1729年)  朝廷再次重申渡台禁令
清世宗雍正十年      (西元1732年)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朝廷准予渡台者攜眷
清高宗乾隆五年      (西元1740年)  閩浙總督郝玉麟依開禁後弊病叢生,奏請朝廷再次禁止攜眷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    (西元1746年)  戶科奏請朝廷開攜眷令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    (西元1748年)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請朝廷渡台者攜眷以一年為限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西元1760年)  福建巡撫吳士功奏請朝廷渡台者攜眷以一年為限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西元1761年)  閩浙總督楊廷璋奏請朝廷嚴禁渡台及禁攜眷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  (西元1788年)  陝甘總督福康安奏請朝廷廢止攜眷禁令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西元1874年)  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朝廷廢止渡台禁令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內容為各方資料整理所寫:

唐僖宗中和元年(西元881年)八月,黃巢之禍,戰亂四起,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屠夫王緒集眾近萬人,攻陷壽州、光州,自稱將軍。王緒聽聞固始縣吏王審潮兄弟三人有才氣,召請任軍職,王審潮任軍正,掌軍糧後補。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885年)蔡州秦宗權招安王緒,上表任光州刺史,要求繳納賦稅,王緒不從,秦宗權發兵攻之,王緒率眾南下,轉戰各地,自南康進福建,一度攻陷汀州、泉州,然皆不能守。轉戰漳州,道路險阻,王緒下令斬老弱,王審潮兄弟三人攜家母同行,不從,眾人亦不服。至海安,眾將擁王審潮為將帥,擒王緒定罪。

王審潮掌軍權,整軍紀,欲回光州固始,所過境處毫無侵犯。是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政貪暴,泉州百姓攔道請求王審潮,王審潮率兵攻之。唐僖宗光啟二年(西元886年)八月,王審潮取下泉州,施善政,吏民悅服,擁泉州、漳州之地,福建觀察使陳巖(擁福州之地)招安,上表任泉州刺史。

唐昭宗大順二年(西元891年),陳巖病卒,其婿范暉繼位。唐昭宗景福元年(西元892年),范暉驕縱失眾心,王審潮令堂弟王彥復為都統,三弟王審知為都監,攻福州,百姓自請輸米餉軍,濱海蠻夷以兵船助之。久攻不下,至唐昭宗景福二年(西元893年)五月,福州糧盡,將帥斬范暉,迎王審潮入城。十月,唐昭宗遂封王審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彥復為泉州刺史,隔年,建州刺史徐歸範、汀州刺史鐘全慕,降於王審潮,山賊、海盜二十餘股勢力亦降之,始擁閩中五州(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

唐昭宗乾寧三年(西元896年),唐昭宗升福州為威武軍,任王審潮為威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集行政、軍事、財政於一身。

唐昭宗乾寧四年(西元897年),王審潮病重,命王審知為知軍府事。十二月病逝,二弟泉州刺史王審邽(王彥復早逝,王審邽繼位泉州刺史)依無才辭不受,推三弟王審知接任。

唐昭宗光化元年(西元898年),封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唐昭宗光化三年(西元900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琅琊王。

唐哀帝天佑四年(西元907年),朱全忠(朱溫)廢唐哀帝自立,國號梁(史稱後梁),年號為開元。

各地節度使擁兵,佔地稱王,如錢鏐稱吳越王,馬殷稱楚王,王建稱蜀王,唯王審知依百姓民生為重,不興戰禍,「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未自立為王,仍奉「後梁」為中原正統,朝貢於梁。後梁太祖開平三年(西元909年),後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後梁末帝龍德三年(西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年號為同光。閩王王審知仍奉「後唐」為中原正統,朝貢於唐。

閩王王審知,為人儉約,好禮下士。王淡,唐相王溥子;楊沂,唐相楊涉弟;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王審知仕宦。又建學四門,教閩地之秀。鼓勵墾荒,圍墾造田,興修水利,擴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長樂海堤、連江東湖。為招海中蠻夷商賈,除刺桐(泉州)、福州兩港,另修福州外港黃崎港,唯黃崎港巨石屹立,險惡為阻,船舟皆覆,突然一夕風雨雷電震擊,開以為港,閩人認王審知德政所致,稱「甘棠港」。唐昭宗天復元年(西元901年),加築福州城牆,稱為「羅城」。後梁太祖開平元年(西元907年)築南北夾城,謂之「南北月城」。閩王王審知篤信佛教,興修佛寺達兩百餘座。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西元925年)十二月,閩王王審知病逝,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莊宗同光四年(西元926年),後唐莊宗遇弒,王延翰取司馬遷史記「閩越王無諸傳」示將吏:「閩,自古王國也,吾今不稱王,待何時?」軍府將吏上書勸進。十月,王延翰建「閩國」稱王,對外仍視後唐為正朔。

王延翰稱王,驕傲荒淫,殘忍凶暴,大修宮殿,沉迷女色。

閩王王審知養子,建州刺史王延稟,本名周彥琛,自幼與王延翰不和。王延翰繼位,下放其弟王延鈞為泉州刺史,王延鈞不服,二人因謀作亂。十二月,王延翰、王延鈞發兵攻之,殺王延翰。後王延鈞繼位,改名王鏻。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西元929年),後唐明宗封王延鈞為閩王。後唐愍帝長興四年(西元933年),王延鈞正式自立稱帝,國號「大閩」,年號改龍啟,謚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閩太祖;王延翰為閩嗣王。

王延鈞稱帝,迷信鬼神,築道觀廟宇,奢侈無度。


閩太宗永和元年(後唐廢帝清泰二年)(西元935年)十月,王延鈞長子王繼鵬,奪權弒父。王延鈞,謚曰惠皇帝,廟號閩太宗。


王繼鵬繼位,改名王昶,年號改通文,對內稱天子,對外仍向後唐朝廷進貢。

閩康宗通文元年(西元936年),石敬瑭滅後唐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年號為天福。

王繼鵬多疑,多行不道,亦迷信鬼神,築道觀,揮霍奢侈,強爭稅賦。

閩康宗通文四年(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西元939年)七月,叛將連重遇、朱文進率兵殺王繼鵬,迎閩王王審知第八子王延羲,擁護即位。王繼鵬,廟號謚曰閩康宗。

王延羲即位,改名王曦,年號改永隆,對內稱天子,對外仍向後晉朝廷進貢。

王延羲不恤政事,揮霍奢侈,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曾數次諫言,兩人交惡。閩景宗永隆二年(後晉高祖天福五年)(西元940年)王延羲兩次派兵攻打建州,建州刺史王延政求助鄰國吳越,吳越派兵支援,王延羲軍隊兩次皆敗。另鄰國南唐先主李昪居中調解,王延羲、王延政兩人表面和好。十一月,王延羲正式稱帝,王延政亦在建州自稱兵馬元帥。

閩景宗永隆五年(後晉出帝天福八年)(西元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年號為天德。與王延羲在福州的閩國相抗衡。

閩景宗永隆六年(後晉出帝開運元年)(西元944年)正月,南唐先主派使者譴責王延羲、王延政,王延政斥為干涉內政,南唐忿怒絕交。三月,叛將連重遇、朱文進殺王延羲,廟號謚曰閩景宗。

叛將連重遇、朱文進奪位,朱文進稱閩王,連重遇為判六軍都衛事。誅殺王氏宗親數十人。
 
閩福王天德三年(後晉出帝開運二年)(西元945年)十二月,王延政率兵攻打福州,泉州散員指揮史留從效藉此稱王延政將收復福州,泉州、漳州、汀州皆反,歸王延政。閩人林仁翰集眾殺連重遇、朱文進,迎王延政入福州。

閩福王天德四年(後晉出帝開運三年)(西元946年)正月,王延政改國號「閩」,福州為南都。

南唐中主李璟趁閩國叛將奪位,內亂四起,派兵入侵閩北。王延政數次交兵,重挫南唐軍,然閩軍亦戰力大傷,困守建州。

三月,福州將領李仁達叛亂,於福州稱王,進貢於後晉、南唐,與吳越交好。

  八月,王延政困守建州,終降於南唐,遣王延政遷金陵,泉州、漳州、汀州聞之亦降於南唐,閩國滅亡。

  南唐滅閩,遣人召安李仁達,李仁達不從,南唐攻福州,李仁達遂降於吳越,吳越派兵援助,閩國終被南唐、吳越瓜分滅亡。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自各方整理而成,太子  晉公至開閩三王的世系內容為目前公認的(依明清兩朝留下的福建祖譜整理),但不是最正確的(中國大陸各省研究王氏世系,有很多版本),這其中矛盾,日後有機會再詳述:

太原世代  王氏得姓始祖 第一世  太子  晉公

太子  晉公(西元前565年至西元前549年),姬姓,字子喬,生於洛陽,係東周靈王(西元前571年至西元前545年在位)太子。

太子  晉公年十五,即輔王政。靈王二十二年(西元前550年)十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穀洛二水氾濫,將毀王宮,靈王欲壅塞河道,太子以民生為重,直諫阻塞之不當,主張因地勢疏導治水,終以忤逆之罪廢為庶人。被廢後聲威不減,仍心憂國事,名聲遠佈各地。年十七早逝,傳子  宗敬公。
  
靈王二十七年,靈王無病而終,東周景王繼位,係靈王次子,太子晉弟,名貴。太子  晉公傳子  宗敬公
,任職於司徒,後感周室衰弱,遷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時人因感念太子  晉公而稱之王家,  宗敬公後人遂以「王」為氏,故而得姓。

太子晉後世傳至十一世  錯公,戰國時任魏國相國﹔十二世  賚公,任魏國中大夫﹔十三世  諭公,任齊國上將軍﹔十四世  息公,任齊國司寇﹔傳至十八世  翦公、十九世  賁公、二十世  離公三代為秦國將軍﹔二十一世  元公避秦禍遷琅邪,復遷臨沂﹔  元公弟  威公仍居太原晉陽。

太原世代自始祖太子  晉公直諫,被廢庶人至二十一世  元公避秦禍,遷琅邪(西元前550年至西元前207年),共三四三年。後世以太原郡望為發祥地,尊太子  晉公為太原始祖。

琅琊世代  王氏琅琊始祖  第二十一世  元公

元公,太子  晉公第二十一世孫。  元公父,  離公係秦國名將。秦末,楚漢相爭,避戰禍,遷琅邪(今山東省膠南縣),復遷居山東臨沂。

元公後世傳至二十五世  吉公,任漢宣帝司諫,遷居臨沂都鄉南仁里﹔二十六世  駿公,任御史大夫﹔二十七世  崇公,任漢平帝大司空,封扶平侯﹔二十八世  遵公,任東漢光武帝中大夫,封義鄉侯﹔二十九世 
音公,任漢成帝丞相,三十世  融公,官康南尹﹔三十一世  祥公,任晉武帝太保﹔三十二世  栽公,任晉朝撫軍長史﹔三十三世  導公,隨晉室南渡建康,擁琅琊王司馬睿稱帝,任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相國。

琅琊世代自二十一世  元公避秦禍,遷琅邪至三十三世  導公,隨晉室南渡金陵(西元前207年至西元307年),共五一四年。後世以琅琊郡望為望出地,尊  元公為琅琊始祖。

江左世代  王氏金陵始祖  第三十三世  導公

導公(西元276年至西元339年),太子  晉公第三十三世孫。五胡亂華,西晉告終之際,  導公擁琅琊王司馬睿即位為東晉元帝。隨晉室南渡建康(即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任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相國。

導公後世傳三十四世  洽公,任散騎侍郎﹔三十五世  珣公,任尚書令、前將軍﹔三十六世  曇首公,仕劉宋,任侍中、太子詹事、豫寧文侯﹔三十七世  僧綽公,任中書侍郎,封豫寧愍侯﹔三十八世  儉公,仕蕭齊,任侍中、尚書令,封南昌文憲公﹔三十九世  騫公,仕蕭梁,任給事中,封南昌安侯﹔四十世  規公,任左戶尚書,封南昌章侯﹔四十一世  褒公,仕北周,北遷長安,定居咸陽。

江左世代自三十三世  導公隨晉室南渡金陵至四十一世  褒公仕北周,北遷長安,定居咸陽(西元307年至西元554年),共二四七年。後世尊  導公為金陵始祖。

咸陽世代  王氏咸陽始祖  第四十一世  褒公

褒公(西元517年至西元580年),太子  晉公第四十一世孫。初仕蕭梁,任史部尚書左僕射,後西魏滅梁,北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定居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仕北周,任車騎大將軍少司空石泉康侯。

褒公後世傳四十二世  鼐公,仕隋,任安都通守,封石泉明威侯;四十三世  弘直公,仕隋,任魏州刺史
;四十四世  綝公任唐宰相。

咸陽世代自四十一世  褒公仕北周,北遷長安,定居咸陽至四十四世  綝公病逝咸陽(西元554年至西元702年),共一四八年。後世尊  褒公為咸陽始祖。

固始世代  王氏固始始祖  第四十五世  曄公

曄公,太子  晉公第四十五世孫。  曄公父,  綝公,係唐朝宰相。

唐德宗貞元年間(西元785年至西元804年)任職光州(今河南省橫川縣)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令,守光州定城。為官得民心,職滿為民所請,留家固始。

曄公後世傳四十六世  友公、四十七世  卞公、四十八世  恁公,世代務農﹔四十九世  審潮公、  審邽公、  審知公兄弟領兵入閩,建閩國。

固始世代自四十四世  綝公病逝咸陽至四十九世  審潮公、  審邽公、  審知公兄弟領兵入閩,建閩國(
西元702年至西元885年),共一八三年。後世尊  曄公為固始始祖。

開閩世代  王氏開閩始祖  第四十九世  審潮公、  審邽公、  審知公

審潮公(西元846年至西元897年),字信臣,太子  晉公第四十九世孫,係  恁公長子。

審邽公(西元858年至西元904年),字次都,太子  晉審知公第四十九世孫,係  恁公次子。

審知公(西元860年至西元925年),字信通,太子  晉審知公第四十九世孫,係  恁公三子。

唐末,審潮公兄弟三人自光州固始領兵入閩漳州,取泉州攻福州,盡得閩中五州之地。  審潮公,任福建觀察使,後為威武軍節度使,治閩四年,卒謚「廣武王」,葬於福建省惠安縣平康里盤龍山。  審邽公,任泉州刺史,十二年,頗著政績,卒謚「武肅王」,葬於福建省晉江縣鸞歌里皇績山。  審知公,繼  審潮公接任威武軍節度使,累封琅琊郡王,進封閩王,治閩二十八年,閩境大治,卒謚「忠懿王」,葬於福建省福州城北門外蓮花峰。

閩王  審知公卒後二十年間,  審知公子王延翰、王延鈞,孫王繼鵬,子王延羲、王延政,相繼接位,然兄弟叔姪內訌相殘奪位,國力削減,叛將稱亂,復遭南唐李璟攻滅,五十世王延政降南唐,遷金陵。

開閩世代自四十九世  審潮公、  審邽公、  審知公兄弟領兵入閩至五十世王延政降南唐,遷金陵(西元885年至西元946年),共六一年。後世以開閩為堂號,尊廣武王  審潮公、武肅王  審邽公、忠懿王 
審知公為開閩三王始祖。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祖  憲烈公後傳至六世  廣壽公遷居至田柄社

祖籍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二都.田嶼溪保.田柄社

《同安縣志》記載,以同安縣城為界,東界管二十都,西界管二十四都。仁德里統明盛鄉十一都(列山、板橋、集美、東蓮,縣城西十五公里),十二都(王頭、白石、兌山,縣城西十五公里,安民舖,縣城西二十公里),十三都(崙上、下店、蕭店、苧溪舖,縣城西十五公里)。十二都管陳嶼營保、蘇營保、安鐵壇保、下邊保、楓嶺保、肖地保、四溪保(近漳州長泰縣)、田嶼溪保(近漳州長泰縣)。

 仁德里管轄區,依自然憑藉,北自西北白桐嶺,順山勢,三重山、苧溪山、小鳳山、南山嶺、豪嶺、大帽山、天馬山,至集美半島;南自仙棋山順考溪(今許溪),至杏林灣;西連白桐嶺、丹龜山;東接杏林灣;內有西北側苧溪、南側考溪(今許溪)流經,匯集成後溪,注入杏林灣。
    
《同安縣志》圖表僅止於仁德里,文字記載止於田嶼溪保(近漳州長泰縣),依記載、圖表顯示,田嶼溪保應近於安民舖,非王頭、白石、兌山等村。安民舖位於望座山、考溪(今許溪)之間,約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東輝村管轄。


今日祖籍地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東輝村.田柄社

仁德里十二都轄區(王頭、白石、兌山、安民舖)位今集美區,集美區管灌口鎮、杏林鎮、後溪鎮、杏林街道、集美街道、僑英街道。灌口鎮管轄灌口第一社區居委會、灌口第二社區居委會、上頭亭社區居委會、鐵山社區居委會、黃莊社區居委會、三社村、東輝村、頂許村、李林村、雙嶺村、田頭村、坑內村、深青村、上塘村、浦林村、井城村、陳井村(行政村),共管轄八十五個自然村。

田嶼溪保約位今灌口鎮東輝村(行政村),管轄徐厝後、田柄、下加墩、頂加墩、美場、坑洋、壟尾、新禾、文山、坑山、崎圳、寨內、三房、歐厝壟、九十九間、下厝、施塘尾、吳厝、田洋(自然村)。

據考證,「田柄社」原指村社於大片田野間住居,因「柄」與「片」同安方言音相近,取名「田柄」。

「徐厝後」指原籍泉州永春莊姓落戶定居於「田柄社」徐姓村落厝後,故取名「徐厝後」。
   
今據《同安縣志》、福建省現況,考證先祖原籍現況應為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東輝村.田柄社。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祖  憲烈公   生子  東廂公,  西廂公 

二世祖  東廂公  生子  勝炎公

二世祖  西廂公移居積善里

三世祖  勝炎公  生子  大使公,  小使公,  新使公 

四世祖  大使公,  小使公移居漳浦東門內

四世祖  新使公  生子  庵左公,  上庵公,  庵右公

五世祖  庵左公  生子  廣哲公,  廣厚公,  廣環公

五世祖  上庵公  生子  廣壽公,  廣讓公,  廣質公,  廣舜公

五世祖   庵右公  生子 廣明公,  廣裔公,  廣華公,  廣浦公,  廣玭公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世系 字輩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20世
21世
22世
23世
24世
25世
26世
27世
28世
29世
30世
31世
32世
33世
34世
35世
36世
37世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下榮幸地得到整本<同安文史資料-同安姓氏專輯>(西元2000年版)

大陸簡體字版本,裡面內容豐富,有同安各姓氏的淵源,希望對有心尋根的各姓族人有所幫助

可惜裡面沒有在下先祖資料,歡迎祖籍在同安的各姓族人與在下聯絡索取.

請留電子信箱與姓氏,在下掃瞄圖檔免費寄送

收到資料後,煩請告知收到資料,避免遺漏,謝謝

 

聯繫方式:

E-mail : keven0210@yahoo.com.tw ( FB可找尋到E-mail )

Line id: keven0210

在此留言,請留E-mail,避免部落格留言,無法回覆

(同安文史資料內容在我的相簿裡)

 

同安丁姓
同安方姓
同安王姓
同安白姓
同安石姓
同安朱姓
同安江姓
同安何姓
同安吳姓
同安呂姓
同安宋姓
同安李姓
同安杜姓
同安沈姓
同安汪姓
同安辛姓
同安卓姓
同安周姓
同安林姓
同安邵姓
同安邱姓
同安姚姓
同安施姓
同安柯姓
同安柳姓
同安洪姓
同安紀姓
同安倪姓
同安孫姓
同安徐姓
同安翁姓
同安馬姓
同安高姓
同安康姓
同安張姓
同安梁姓
同安莊姓
同安許姓
同安連姓
同安郭姓
同安陳姓
同安傅姓
同安彭姓
同安曾姓
同安童姓
同安華姓
同安黃姓
同安楊姓
同安葉姓
同安董姓
同安詹姓
同安廖姓
同安劉姓
同安歐陽姓
同安潘姓
同安範姓
同安練姓
同安蔣姓
同安蔡姓
同安鄭姓
同安餘姓
同安盧姓
同安戴姓
同安薛姓
同安謝姓
同安顏姓
同安魏姓
同安蘇姓

keve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